钙通道阻滞剂(CCB)作为一线高血压用药,常作为联合治疗方案的基础用药。常用药有苯磺酸氨氯地平与苯磺酸左氨氯地平,它们是第三代CCB类降压药物,两者只有一字之差。今天一起来看看这两个药有何区别?

01、药理作用相同:
苯磺酸氨氯地平与苯磺酸左氨氯地平均属于第三代CCB类降压药物,通过控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抑制心肌收缩,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发挥抗高血压,抗心绞痛的作用。
02、分子结构不同:
氨氯地平是一种外消旋体化合物,含有左旋氨氯地平和右旋氨氯地平两种旋光异构体,两者各占50%。即5mg氨氯地平=2.5mg左旋氨氯地平+2.5mg右旋氨氯地平,其中起降压作用的是左旋氨氯地平。
苯磺酸氨氯地平中,同时含有左旋氨氯地平和右旋氨氯地平;而苯磺酸左氨氯地平中只含有左旋氨氯地平。因此,5mg的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片等同于10mg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效果。
03、用法用量不同: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有5mg和10mg两种规格。初始治疗时,通常从5mg开始,如需调整剂量,最大可增加至10mg。每日只需服用一次,一般建议早上空腹服用。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通常从2.5mg开始,最大可增加至5mg。每日服用一次,每次一片。其药效可持续24小时。
从用药剂量上来说,服用左旋氨氯地平2.5mg剂量,就相当于服用氨氯地平片5mg的剂量。
04、降压效果不同:
相同剂量的左旋氨氯地平的降压作用约为右旋氨氯地平的1000倍以上,是1:1外消旋体的2倍。左旋氨氯地平扩张血管作用更强,可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尤其对夜间血压控制具有独特优势,还可有效防止清晨血压急骤升高,减少血压剧烈升降,从而有效维持重要脏器血流,保护靶器官功能。而右旋体几乎无降压作用。
05、不良反应不同:
研究证实,右旋体更易引起头痛、肢端水肿、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服用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的患者肢端水肿和面部潮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的患者。所以苯磺酸左氨氯地平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需注意的是,虽说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不表示没有不良反应,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临床使用中仍需注意。
06、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不同:
只有左旋结构的氨氯地平有降压作用,为什么不淘汰苯磺酸氨氯地平呢?
研究表明,右旋氨氯地平可以促进血管释放内源性的一氧化氮(NO)保护血管内皮,因此苯磺酸氨氯地平可通过双重作用机制,增加内源性NO生物利用度,改善内皮功能,进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和进展,降低冠心病风险。

两者如何选择?
这两个药物都是很好的降压药,作用时间长,降压效果稳定,适合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服用。
如患者因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产生不良反应,推荐改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对于有一定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肾功能改变者,苯磺酸氨氯地平(兼具血管保护作用)可能更为合适。
两者没有绝对好坏,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选择适合患者的才是正确的选择(即能够保持一天中平稳降压,并且无不良反应或者能够耐受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