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首页 » 滚动 » 内容

Z世代唱享中国·江南文化|品清明之粿,阅故乡之信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24-04-06 19:23 阅读量:9354   

从“看遍山河锦绣”到“唱享可爱中国”,这里,后浪奔涌,青春磅礴,探寻文化根脉,感受文明互鉴,Z世代唱享江南。

傅裕,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

“颜似玉华春色碧,饴如珍馔齿唇芳。”清明粿又称青团,清明饼等,随地域叫法不同,是清明节的必吃美食,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它的外表如玉般油亮碧绿,口感则绵软又有韧劲,从颜色到味道都带着浓浓的春意。又是一年清明,虽然不能为你折菊寄相思,但我可以把清明粿的故事向你娓娓来道。

其实清明粿的起源到现在都还没有准确的说法,流传最广的,是一个略带忧伤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受到迫害出逃流亡,大臣介子推等人跟随保护他。后来重耳回国为君封赏重臣,却漏了大功臣介子推,介子推很失望就隐居深山不仕。重耳命人烧山想让他出来,但他坚定不出最后被烧死。重耳为纪念介子推,便定下他被烧死的这一天为“寒食节”。寒日这天不准生火,可是人们又不能饿着肚子,于是就在寒食前一天做好米粿,蒸熟后以备次日食用。这个习俗后来演变为清明节吃米粿,这种米粿就是今天的主角——“清明粿”。

图源金华旅游

虽然清明粿的由来带了点悲情的色彩,但当代人制作清明粿的过程却可谓是欢笑连连。清明前夕,小雨霏霏,艾草翠色如玉,长势正盛。取一把新鲜的艾草,在滚烫的水里翻滚两圈,捞出之后捣碎浸出浓绿的汁水,再和糯米粉等原料混合,反复地压来揉去,变成一个圆滚滚胖乎乎的淡青色面团,春意盈盈。

在金华,这个团子往往还要被扔到一个石臼里再樁上个“九九八十一”次有余,让艾草与面团充分融合,也让面团变得更有糯性。这个任务大多交给小孩子来做,我小时候就曾“担此大任”过。搬来一个小凳子,坐在古旧的石臼边,我弯着腰,双手合握着重重的青石锤,一下一下地卖力捣着。下锤时顺着重力,倒不是很累,累的是把锤子拿起来的时候,黏黏的面团粘着锤子,像在与我拔河。我的母亲就坐在边上微微笑着,眉眼弯弯,用手帮我把那个面团翻面,手上沾满了绿绿的面糊。樁累了我们就换个班,时间在捣声与欢笑里流淌。其实,樁面团的过程是单调而繁累的,但对美食的期待和家人的陪伴,让辛苦的捣面团成了一年一度特殊的家庭活动。

图源:临安发布

捣好的面团变得更加柔软,把它搓成长条,摘成剂子放在掌中,双手一合就压出了一个圆圆的薄片,再包入馅料,一捏一按,封好揉圆,一个油绿的青团就诞生啦。其他地方的青团制作大多到此结束,而金华的清明粿却还差了关键的一步——压模。

图源:临安发布

把包好的青团放到木制的印花模子里压好,翻面,在案板上吧嗒一扣,扁扁的带着美丽花纹的清明粿才算最终完成。一模两个,鸟兽配咸,花草配甜,相得益彰。小朋友们总是很喜欢这个压模与脱模的过程,乐此不疲地敲出一个个漂亮的清明粿,清脆的敲击声相连成趣,是清明时节最动人的伴奏。等到蒸熟开笼,水汽氤氲开艾草的清香,家人们就在这清香里团聚,祭告祖先,共庆佳节。

如今,随着工业化、机械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传统手工美食开始出现流水化生产,比如月饼,比如粽子,比如,清明粿。我们可以更加便捷的买到它们,它们也不再只是清明节的专属,很多有名的青团店家还会不断推陈出新,研发新的馅料、口味、形状,味道很好,可是,总让我觉得缺了点什么。是什么呢?

是风土。

我们在品尝清明粿的时候,所希望得到的,只是它们的味道吗?不,不是。我们所品尝的,是家人手作的爱意,陪伴的温暖,和故乡的家乡风土。品尝本身即是一种仪式。也许节日性的美食融入日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享受当下的生活,但当清明粿的时间限制被打破,它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也在无声消减。而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贩卖的清明粿来纪念清明而不再自己动手时,那份手作的温度与情感也会慢慢地被人们所遗忘,我们又如何能在异乡客制作的清明粿里找到我们的自己的故乡?

图源:衢州文旅、临安发布

古诗有云:“时至清明风洗雨,满垄新绿艾芽长。取菁作糍绵而糯,揉粉为团滑又香。……盘空放箸犹回味,游子怎堪不思乡。”

清明粿所附加的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了食物本身,它更像清明节的专属密码,制作与享用,都是节日的独特注脚。它的样式因地域而不同,或甜或咸,或圆或扁……而记忆中的那一种家乡味道,才是彼此心里最地道的存在。在上海求学,我尝过好多种不一样的青团:茉莉龙井、绵密豆沙、蛋黄肉松……他们都很精致美味,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金华的清明粿,那个最最简单的,由我和母亲共同制作的咸菜猪肉的清明粿。

图源衢州文旅

思乡一味,只有游子才知。记忆最浓烈的,永远是味道。当我们为了学业、前程等原因奔赴远方,那些熟悉的家乡味道,会带着故乡的风土与气息,带着家人的情感与思念,安静地种在我们心里,等到佳期再现,它们就悄然生长,摇曳葳蕤,让我们一次次地回头望,归故乡。饕鬄佳肴固然好,但纯朴如清明粿,因为带有心灵的慰藉与温度,才是真正千金难换的人间至味。

人的故乡并不是一块具体的土壤,而是一种朦胧的心情与感觉。当灶火燃起,清香弥漫,熟悉的味道重现记忆,家,才在这种心情有了完整的形状。

又是清明,好想再尝一次妈妈手作的清明粿啊。

YOUNG/青春手记/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Z世代唱享江南之青春手记,我是傅裕,把江南故事讲给你听。

春日迟迟,故乡来信,其形为粿。简单一枚清明粿,包含的是江南人民复杂的情思:是家庭团聚的时光,是后生对先祖的追思,是游子心中时时望向的故乡……希望清明粿的故事可以让你想起曾经的幸福时光,亲手做一次记忆中的家乡之味。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周热门
国家卫健委:大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卫健委:大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详细

用原创性硬核成果铸就“健康坚盾”
用原创性硬核成果铸就“健康坚盾”

党的领导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学技 详细